第31章【暴风骤雨9】-《唐朝那些事儿》


    第(3/3)页

    ,他和先祖李世民饿着肚子彻底击败宋金刚的英雄事迹比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啊。看来,在天时、地利都具备的情况下。人和就要起关键作用了。

    叛军放弃长安逃到陕郡,香积寺之战的战果并没有达到最大化。第二天(757年九月二十八日),李豫收复了空荡荡的长安城。

    即便如此,成功的喜欢还是很快冲淡了些许遗憾。这仍然是进入战略决战以来,取得的一次巨大胜利。

    长安城男女老幼对李豫和他的队伍夹道欢呼,他们呜咽着、欢呼着,为从此结束朝不保夕的动荡生活而庆幸,为摆脱叛军野蛮铁蹄的蹂躏而欢庆。

    很多百姓流着泪说:“没有想到今天又见到政府军!”李亨在凤翔听到捷报,大臣们都向皇帝表示祝贺。

    李豫在长安安抚了3天百姓,随即率军东进。

    临行前留下虢王李巨(唐高祖李渊第14子李凤的后代)为长安军区司令(西京留守),等待父皇回京。

    收复长安后,叶护要求李豫兑现诺言(允许回纥劫掠),亏得李豫的一番理论才得以暂时拖延。他说:“现在刚刚收复长安,

    要是立刻就开始劫掠,那么洛阳的百姓知道后就必然会帮叛军一起守城,洛阳就很难攻克了。请等到收复洛阳后,再履行约定。”

    回纥方同意了。于是,仆固怀恩率领回纥、南蛮、大食的援军,绕长安南行。

    他们没有进城,长安就避免了一场空前劫难。长安的百姓、军士都高兴地称赞李豫,是真正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的领袖(真华、夷之主)。

    李亨也为自己挑对了接班人,而感到欣喜,他高兴地说:“我比不上他啊”。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豫对回纥问题的处理,取得了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的效果。十月二十三日,李亨终于回到了阔别近两年的长安。

    百姓到城门外迎接,队伍绵延20多里,欢舞雀跃、山呼万岁、喜极而泣之声不绝于耳。

    李亨的个人威望也达到了最高,李豫的接班之路也就没有任何悬念了。

    长安城的百姓哪里知道,刚刚赶走了叛军时,一场幕后的交易差点儿让他们遭受灭顶之灾。

    郭子仪等率军追击叛军,追到潼关杀敌5000人,收复华阴(今陕西华县)、弘农(今河南灵宝)。

    十月初八,唐军又在武关(在今陕西丹凤东南)大败叛军,收复上洛郡(郡治在今陕西商州)。叛军在唐军和回纥军的夹击之下,前后被围、左右遭打,一败涂地。李亨和唐军,好久没有这么扬眉吐气了。

    这时,安禄山已死,其子安庆绪放弃洛阳,退守邺郡(今河南安阳北)。

    十月十八日,唐朝大军进入东都洛阳。至此,两京均已收复,平叛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洛阳是唐朝与安禄山、史思明争夺的主要目标。安禄山、史思明都曾先后占领洛阳,又失去洛阳。他们对洛阳的得而复失,也正是他们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收复两京后,李泌再一次协调了李隆基与李亨的父子关系。他洞察了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人物的心理,从而作出相应的妥当安排。

    在几次相互推让与试探后,李隆基这才高高兴兴地回去当了“太上皇”。

    因为他知道,即便是儿子真心让位,那些功臣也不会愿意,谁愿意再官降一级呢?权力交接的结果,很可能会引起另一场动乱,更何况自己已经老了,威望和精力都大不如从前了。

    唐朝内部暂时安定了下来,但老百姓远远并未就此获得安宁。回纥想在长安劫掠未遂,然而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唐军收复洛阳后,百姓却要再次遭受无尽的苦难。(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