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暴风骤雨5】-《唐朝那些事儿》


    第(3/3)页

    广平王李豫的作用

    李豫即位后,仍深深“同情”三弟李倓的“冤屈”,对其一再追封。他即位的第6年(768年),先是追封李倓为一等亲王爵——齐王(李倓原先的“建宁王”是二等郡王级别的。

    感觉齐王在唐朝真是一个不吉利的封号,凡封齐王的人几乎没有善终的,如死于玄武门之变的李元吉、因“谋反”而李世民处死的第5子李祐等)。

    不久,又下诏以其“在形势危急的时刻,第一个提出正确的谋略,是大唐中兴的功臣”的名义,为他上谥号为“承天皇帝”。

    又做主为其与兴信公主(李隆基的女儿)已去世的第14女张氏结成冥婚,并为张氏赠谥号“恭顺皇后”。还命令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和规格,选择吉日进行册封,将其移葬顺陵。

    册封诏书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亲情,其中有对李倓品德、智识、谋略、勇武、丰功伟绩的讴歌,更有李豫对手足情谊的眷恋与追思。

    如此款款深情的确令人为之动容,对三弟的后事也可谓隆重到了极点。看来,三弟之死的确在他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但实际上,这些很过头的举动(他的追封、追谥过于不合逻辑)更使这件事扑朔迷离。

    因为这样大张旗鼓的平反,一方面等于在向天下人诉说父皇的冷酷绝情;另一方面,从唐朝历史来看皇帝对兄弟无非追赠太子之号,谥为帝则少之又少。

    过分便似矫情,更难免令人怀疑其中另有隐情。而且,追谥的诏书写得很值得玩味:“我德薄功少,很惭愧地登基,没来得及让位给太弟。”

    这种不该表白的表白,等于间接承认了三弟李倓也有即位的实力和资格。李豫为什么一再追封李倓,而且追封规格如此之高?

    又为何对其如此盛赞,难道仅仅是出于手足情深,或是他真的认为三弟死得太冤枉?

    如果真的像史书所说的冤情,那也主要是他父亲李亨造成的,他没有必要对亡弟超出寻常地大加恩宠,除非是他心中愧疚!这是一种成功后的负罪感,或是根本就是做作。

    假如李倓真的有杀兄夺位的图谋,借鉴玄武门之变的教训,李亨处死他并不为过。

    但问题在于,史书对于这么“重大的案情”寥寥数语一带而过,对李倓之死的前因后果也是讳莫如深。这种没有详尽、确凿的证据的揭发,倒真的很像“莫须有”的诛心之论了。

    反倒是反证不少。当李泌力谏李亨不要让李倓当总司令时,他不发怒反而谢李泌,并一直与李泌情深义厚。而作为核心当事人的李豫即位后,还给弟弟大张旗鼓地平反昭雪,可见所谓的“加害”绝对是无中生有的。

    蹊跷的是,李亨居然对一两句空话信而不疑,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最能干的三儿子痛下杀手!李亨并非昏君,他是有些心机的君主。

    身为太子时,接连挺过李林甫掀起的3场大狱而不倒,后来又不动声色地发动马嵬之变、北上灵武另立门户,都是极好的说明。

    在关系儿子生死之际,他怎会偏听偏信,也不找长子李豫核实一下呢?

    皇家当然历来不讲骨肉亲情,但问题是李倓在马嵬之变时有头功,其后又一路血战护父,无疑是李亨众多儿子中最英武不凡、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一个。(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