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暴风骤雨5】-《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作为宦官。他自己当然不可能做皇帝,所以必然有其支持的对象,用以为自己权势的延续作保证。

    而在众多皇子中,他与广平王李豫的关系最密切。李辅国始终是李豫的支持者,而且最后正是在他的拥立下,李豫才得以顺利继位。

    精通权谋的张良娣,还很狡猾地劝李亨将李豫立为太子,再改任李倓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天下兵马元帅),企图以此在他们兄弟之间制造更大的矛盾以分化他们(要真这样的话,就会产生类似唐朝初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这件事最终在李泌的劝阻下没能得逞,作为长子的李豫还是兼任了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张良娣与李辅国见此计不成,更加紧了阴谋策划。

    他们因为在李亨政变夺权过程中立有大功,而权倾一时、气焰熏天。两人相互勾结里应外合,招致了李豫、李倓的警觉与不满。

    成熟的李豫其反应不是多么激烈,但英毅果敢、为人正直又年轻气盛、无所顾忌的李倓就忍不住了,他曾多次向父亲痛陈张、李二人的专权骄横。

    作为反击,张良娣则经常在李亨耳边吹风,搬弄是非,说李倓争军权不成而要谋害兄长李豫,李辅国也一旁添油加醋地随声附和。这样一来,双方较量激烈起来。

    如果李倓盯着兵权,就很可能会加害李豫,因为兵权已经交给了他。李亨见双方都涉及到长子李豫,又都盯着太子的位置,担心会酿成大祸。一时大怒,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下令将李倓赐死了。

    其二,李泌的作用

    李泌是李亨重新组织平叛的积极参与者和核心人物之一,他非常善于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决定了这个集团的成败存亡。

    李亨即位后,在考虑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时,曾打算任命才干突出且有较高威信的建宁王李倓。

    但是,在咨询李泌意见时。他谈到:“李倓贤能英勇,的确是担任元帅的优秀人选。但李豫是长兄,有君王的气度,而您还没有正式立太子。

    现在天下大乱,天下人最关注的。当然是统兵征战的元帅。如果李倓领兵作战继而大功告成,您即使不想立他为储君,追随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应。

    太宗皇帝(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渊)的事,不就是例子吗?”太子是虚名,元帅有实权,二者的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的分裂。李世民的教训还不够么?

    李泌说的很对,不愧是有远见的战略家。唐朝李世民、明朝朱棣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在古代的最高统治集团内部,行政权和军权分离是极其危险的。

    其他功勋显赫的皇子们和没有军权、没有军功的太子,乃至皇帝的关系基本是无法和睦相处的。

    最终,李亨任命李豫为总司令。由此可知。促使李亨放弃李倓而决定重用李豫的关键人物就是李泌。在政治上,李泌一直就是李豫的坚定支持者。

    《资治通鉴》记载:李倓知道后,向李泌感谢道:“我本来就是这样想的啊!”这当然不可能是李倓的真心话,而只是他在既成事实面前,不得不摆出的一种高姿态罢了。

    李亨听取了李泌的建议,李豫很快获得了任命。这些做法,既协调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政权的统一。

    从此,李豫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他的元帅府就设在皇宫里,不愿意做宰相的李泌。以国策顾问兼总司令部秘书长(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名义在宫中服务。

    李泌和李豫亦师亦友,配合得十分默契。当时军务繁重,各地的奏报从早到晚随时都会送来。所以,连宫门的钥匙和兵符、帅印。李亨也都委托他们两人掌管。

    在极有可能发生的**面前,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谁敢保证张良娣和李辅国说的事一定不是真的呢?

    万一李倓表面屈服,而真的在背后对李豫不利呢?老辣的李泌,自然会有他的抉择: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在李倓面临父皇信任危机的时刻。像李泌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只消一句话就可以使其毙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