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暴风骤雨1】-《唐朝那些事儿》


    第(3/3)页

    用了2年时间,奚、契丹被在范阳以北击溃,李亨“因功”被升为司徒。

    “三庶之祸”后,太子一职空缺,因此重新册立太子的事情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738年,李林甫再次竭力主张册立李瑁,而李隆基本人则倾向于更成熟稳重的李亨(当时叫李玙)。在犹豫不决的时候,

    李隆基只好向忠诚的高力士征求意见。高力士当然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就投其所好地说:“您为什么要这样劳心劳力呢,只要立年长的,

    谁还敢再争辩!”李隆基听后深表赞同。于是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初三,李亨被立为皇太子。

    但是,从被推上政治前台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显而易见的政治威胁所包围。

    首先来自宰相李林甫,由于李隆基立太子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所以他对李亨极为不满。同时,他又怕李亨将来会报复他,

    所以千方百计地想加害他。在李林甫与太子之间的较量与斗争中,李隆基的内心世界是很值得人深思的。他几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拦李林甫对太子的轮番冲击。

    这说明,他也是不情愿看到太子的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对于李亨来说,成长在一个太平盛世,充当一位富有巨大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帝王的继承人,很难说是什么幸事。

    也许,在他的心里,会不时泛起几丝淡淡的哀愁。不过,在开元、天宝之交的七八年里,却是他此后一生政治生活道路上最为安定的一个时期。

    至少在745年底之前,李亨伴着大唐帝国的辉煌度过了一段颇为难得的好时光。

    746年,对于李亨来说,是个多灾多难的年头。从此,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以往的平静与安谧已经不可复求了。

    先是年初的“韦坚、皇甫惟明事件”,后是年底的“杜有邻事件”,使他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

    韦坚、皇甫惟明事件

    74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李亨出游碰见了自己的大舅哥(太子妃韦氏的哥哥)韦坚。之后,韦坚恰好又应邀和李亨的老朋友陇右兼河西军政长官(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在长安崇仁坊的景龙观聚会。

    而作为边将的皇甫惟明,此前不久刚向皇帝表示应当将李林甫撤职,又大力赞誉了韦坚的才干。

    无巧不成书嘛!皇甫惟明的介入,使双方暗中的较量一下子成为公开的秘密。

    这件事被别有用心的李林甫牵强附会地扣上了,“韦坚和皇甫惟明密谋拥立太子继位”的罪名,密报给李隆基。李隆基先前也听闻,太子与皇甫惟明过从甚密,于是也不再调查,直接下令将韦坚、皇甫惟明逮捕。

    接着韦坚被以“谋求进身为官罪”贬为缙云郡长(太守,治所在今浙江丽水西),皇甫惟明被以“离间君臣罪”贬为播州郡长(太守,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并被抄家,随后二人又都被赐死。

    这件事犹如平地一声惊雷,一下子把太子李亨推到了空前危险的境地。

    李亨见状极感恐惧,为了逃脱干系,他立即上书替自己辩解,并请求父亲批准自己与韦妃离婚,韦妃也听凭父亲发落。李亨的谨慎终于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在宫中的佛寺做了永成陌路的出家人。

    就这,李林甫还不善罢甘休,对此案大加株连,因此被贬或被流放的“涉案官员”竟达几十人。

    我们既惊讶于“同谋的人”竟然罪名不一,又惊讶于李亨对结发妻子的决绝,还惊讶于这起不大的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