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暴风骤雨1】-《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725年三月,他被封为寿王。727年,成为成都地区的名义上的军政长官(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735年,又被加上了文官最高荣誉头像(开府仪同三司)。

    和李瑛情况类似的鄂王李瑶(李隆基第5子,生母皇甫德仪)、光王李琚(李隆基第8子,生母刘才人),也都因为母亲的失宠而倍感冷落。

    共同的处境,使得他们常常怨言流露,说些对武惠妃和父亲不大恭敬的话。“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不怕被贼偷,就怕被贼惦记”。

    他们的这些话,都被武惠妃的女婿、咸宜公主的丈夫(驸马都尉)杨洄

    、得到后报给了丈母娘。

    武惠妃再把这些“不轨动向”,添盐加醋地报告给了李隆基。怒不可遏的李隆基当时就有了换太子李瑛的念头,只是在宰相张九龄的坚决反对下才作罢。

    但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武惠妃,还是设下了歹毒的圈套要致这些人于死地。

    737年四月,武惠妃假传旨意召唤李瑛、李瑶、李琚三兄弟与薛锈(太子李瑛的大舅哥)入宫。

    说是皇宫有盗贼,叮嘱他们来是要披挂整齐、带好武器,保卫父皇。

    当这思想单纯的4个人按照约定入宫时,武惠妃却对李隆基紧急奏报说:“太子三兄弟兵变,已经杀入宫内。”身经多次宫廷政变的李隆基,熊熊怒火立刻被再次点燃。他也不及多想,就立刻下令将4人逮捕。

    在李林甫的建议下,李瑛、李瑶、李琚都被废为庶人,薛锈被流放,接着他们又都被赐死。

    多行不义必自毙。武惠妃在担心冤魂报复的惊恐中,也在这一年死去(李亨即位后,为李瑛平反恢复了他“太子”称号,并停止了被父亲追封为“贞顺皇后”的武惠妃的祭祀)。

    我们不明白。以李隆基的智慧,为什么就不对这起事件进行一些稍微细致的调查再处置呢?

    就这样,轻率地一次杀死了3个儿子!已经做了22年太子的李瑛,为什么要在父亲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发动一场只有几个人参与的“兵变”呢?

    这种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难道真的能把一代雄主李隆基糊弄住?所以,恐怕就只有两个解释:

    一是他对宫廷政变这种事“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二是他压根就不想细查,要真这样的话,这位父亲也未免太狠毒了吧!

    民间因为这3个人死得太冤,称他们为“三庶人”,这就是唐朝政治史上影响很大的“三庶之祸”或称“三庶人之祸”。

    李亨最初被封为陕王,因为王皇后抚养的缘故,所以受到了一些特殊关照,比其他兄弟少走了很多弯路。716年正月。

    6岁的李亨被授予了一系列的荣誉军政长官头衔(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

    实际上这些地方,都是副职管事,他只是“遥领”,并不用去就职(再说,一个6岁的孩子能干什么呀)。

    从此,唐朝始开始了诸王遥领节度使的惯例。他从小就比较明事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英姿飒爽。史书上说他:“博闻强记、文笔优美,可以过耳目不忘。”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天性仁爱,既没有过人的天赋,也没有锋芒毕露,从不让人感到他有什么威胁(当然。这些记载不一定完全属实,有一些对皇帝的奉承)。

    开元初年,李亨有幸在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的教导下,很安静地在宫中读书,文化知识与素养提高很快。725年,他的养母王皇后去世。

    727年。已是英姿翩翩的17岁少年、忠王李亨,住到了“十王宅”中,并且又被委任了一些荣誉性军政职务(朔方节度大使、单于大都护)。

    730年,奚、契丹进犯边境,李隆基任命他为河北方面野战军总司令(河北道行军元帅),并派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御史大夫)为首的8位将军率领10万大军前往讨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