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唐明皇22】-《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那么如果安史之乱没有爆发,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首先是组织的问题,唐朝地方实施州县二级制。中央管理360个州,每个州管理五到六个县,这样的后果是:一、中央无法有效管理地方;二、中央要能有效管理必须往上加一层,但因为军事问题,这一层要有很强的军事管理能力及财政能力,所以就出现了节度使的体制,在节度使体制下,中央的权力必然削弱,权臣割据的可能性增加。

    再来谈军事的问题,北魏以来的府兵制无以为继,张说提议募兵,但募兵也带来很大的后遗症,第一:财政负担大幅上升。第二:将领的管理。如果让将领持续带同一批军队,给将领比较大的权力,则将领会拥兵自重,这是皇帝不愿意见到的,如果将领经常轮调,则将不知兵,兵不信任将领,打仗很难取胜,而且唐朝的外患能力均不弱,契丹、突厥、回纥、吐蕃,唐朝一定要维持强大的军力。

    第三、财政的问题:均田制随人口增加,经济发达的毁坏,税制需要大幅改革,两税制是正确的方向,但是两税制需要更分权的组织去执行,才能清楚了解各地的状况与差异,特别是土地买卖与交易的状况,而且经济作物的兴起更加深征税的难度,但唐朝的一级组织数量太多,刺史的评级虽高,能力却不高,中央官员也不愿意来当刺史,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中央地方论调机制(中央同品级官员远少于地方)

    这些问题,也会让唐朝遇到很大的困难,其情况,会有点像宋朝为什么在太平盛世,国君也算贤明的情况下,王安石要提出改革,因为社会碰到很大的问题,王安石改革不成功有他个人因素,但也可以说在那时候的技术条件下,王安石就算做的更好一点也只能带来短暂的成功,无法做的更好了。

    所以我说,即使李隆基做得好一点,情况也只会是软着陆,当然软着陆还是比硬着陆好的多。

    不过,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连载更新)

    这时,崔希逸的属下孙诲到京城奏报公事,这个孙诲是功名心热的投机分子,在了解朝廷的状况之后,他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打算以这件事作为晋身之阶,于是向皇帝奏报吐蕃边界没有设防,如果派兵突袭,一定大获全胜。(可见崔希逸应该没有跟中央奏报这件事,不过孙诲也很可能没有跟中央提到崔希逸跟吐蕃人的私下协定,就把他长官给卖了)

    李隆基赞同,于是派遣内给事(宦官)赵惠聪跟孙诲一同前往河西了解状况,便宜行事。两人到达河西后。假传诏书给崔希逸,命令其出兵,崔希逸不得已,只好出兵。打破吐蕃军,只有乞徐力一人逃脱,孙诲、赵惠琮都受到重赏,但从此吐蕃跟唐朝断绝邦交,不再前来朝贡。

    除了这几件不协调的事情外。张守圭的军队管理,也发生变化。

    简单形容其状况,可以用八个字总结:“将领骄奢,士兵厌战“

    开元二十六年,边塞诗人高适的诗很真实的反映这一状况。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那我们怎么知道高适的这一首诗是在反应张守圭的军队状况,而不是对整体状况的泛泛之谈呢?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首诗的序言就很清楚了,“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而所有的注解都会告诉你,元戎指的就是张守圭,而据史书记载,高适这段时间就是呆在幽州。

    在此情况下,张守圭的厄运果然很快就发生了。开元二十六年(公元1938年),张守圭下面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张守圭的命令(会假传命令表示军纪已经松弛),逼迫平卢(辽宁省朝阳市)军使乌知义出军讨伐奚部落叛军(位于内蒙巴林右旗附近),乌知义不愿进军,白真陀罗就假传皇帝诏命。要求乌知义出兵。

    乌知义无奈,率兵进击奚部落,初期因为出其不意,奚部落败退;但奚部落很快集结部队反攻。唐军失利。张守圭向朝廷隐瞒战败的消息,反而以大捷向朝廷报告。

    纸包不住火,战败的消息还是走漏了,朝廷派宦官内谒者监牛仙童前往幽州调查,张守圭用重金贿赂牛仙童,把战败的责任都推到白陀罗真的身上。并且逼白陀罗真自杀灭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