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大唐将帅29】-《唐朝那些事儿》


    第(3/3)页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唐蕃会盟于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应尚结赞的要求,浑瑊等人入幕更换礼服。突然间,鼓声四起,数万吐蕃伏兵蜂拥而上,浑瑊久经战阵,赶紧从幕后逃出,

    抢到一匹没有马镫的战马,突围而出。浑瑊武功卓绝,又有唐军接应,得以幸免,其他自副使崔汉衡以下,全都陷入吐蕃人手中,平凉劫盟,

    唐军战死五百,被俘一千余人,损失惨重。浑瑊回朝后向唐徳宗请罪,唐徳宗丝毫没有加以责怪,依然让他带兵抵抗吐蕃进犯,浑瑊不负所望,

    为大唐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吐蕃只能望而兴叹,染指中原的梦想化为了泡影。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浑瑊奉命重修被吐蕃军队摧毁的盐州城,他尽心尽力,带领六千人,两旬时间就筑城完毕,

    让唐德宗十分嘉许,视为臣子的楷模。浑瑊多年劳苦功高,保境安民,最后升至检校司徒和中书令,贞元十五年,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唐德宗得知噩耗,极为悲痛,追赠浑瑊为太师,谥号忠武,为他两度废朝,大哭不已。爱屋及乌,浑瑊的两个儿子也因为父亲的荫庇,成为当朝达官。

    孔子在《春秋》中说过,“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夷狄和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文化,

    这正是对浑瑊的真实写照。他生于大唐,长于大唐,热爱华夏文化,喜读《春秋》、《汉书》,在大厦将倾的生死关头,他为大唐抛头颅洒热血,

    九死不悔,表现了感人至深的赤子情怀,他忠贞地守护着大唐的平安,守护着大唐的恢宏和灿烂,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正直和勇敢。

    薛讷

    “那时节夫人来对阵,你那里见面就要提亲。本帅再三不肯允,夫人你又把巧计生。设下了移山倒海阵,将本帅吊至在半空存。那时我叫天,天高不应,本帅要入地,地厚无门。万般无奈才应允,

    收下了夫人进唐营”,这唱段很多人一听就明白,是戏曲中大名鼎鼎的薛丁山与樊梨花,有关两人的故事可谓长篇累牍,什么《樊江关》、《马上缘》,讲的都是小白脸薛丁山被敌营女将一见钟情的故事,

    后面的《薛刚反唐》则演化到武则天杀害薛丁山,樊梨花、薛刚母子为亲人报仇雪恨、光复唐室的故事,对照历史,却是荒诞不经,

    三弃三请的情节在正史上找不到任何根据。大唐名将薛仁贵确实有一位不亚乃父的儿子,

    他就是“临大敌益壮”的薛讷。他不仅没有被武则天杀害,反而就是武则天将他提拔重用,镇守边关几十年。他有一个弟弟名叫薛楚玉,

    开元年间曾当过范阳节度使,生有一个儿子薛嵩,“气豪迈,不肯事产利”,安史之乱爆发后,居然投身叛军,当上了乱臣贼子,唐军长驱河朔,

    薛嵩又及时反正,成为一方节度使,他奉公守法,政绩卓著,死后竟以太保的身份下葬,与戏曲中的《薛刚反唐》倒是有一点点类似,

    著名的唐代传奇《红线盗盒》讲的就是薛嵩身边的奇人异士红线,此美女擅长飞檐走壁,深夜盗走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宝盒,

    让老奸巨滑的一世枭雄饱受惊吓,暂时放弃了吞并潞州的主意。在各种戏曲中,唐朝的天是薛家撑着的,薛家是大唐的擎天白玉柱、跨海紫金梁,

    虽然这种说辞在正史上实在是言过其实,但是薛家父子保境安民、战功赫赫却是不争的事实,“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讲的就是薛仁贵,“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讲的就是薛仁贵的儿子薛讷。

    薛讷(公元649年—公元720年),字慎言,绛州万泉(今山西万泉县南)人,他的父亲薛仁贵是大唐一代名将,

    死后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老子英雄儿好汉,薛讷身为将门子弟,大有乃父之风,沉勇寡言,显示了不同一般的胆量和气度。(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