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大唐将帅29】-《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浑瑊的二个儿子在这之前已被授予官职,以答谢浑瑊在奉天之难中的舍生忘死,唐德宗是有良心的,但他性格上的缺陷却一再导致他的皇帝生涯波涛汹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如贾隐林的谏言,“陛下性子太急躁,不能容物,如果不改一改,就算朱泚败亡,其他的祸患还会接踵而至”,

    事情果然不幸被贾隐林言中,很快,唐德宗又犯了老毛病,逼反了救驾有功的李怀光。

    李怀光武将出身,性情粗疏,他千里赴难,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着,皇帝直接下令,让李怀光协同其他部队,尽快攻取长安。

    李怀光气愤难当,自认受到奸臣的排挤,他屯军咸阳,不断上书要求皇帝给个说法,唐德宗为了平息他的怨气,将卢杞等人贬为远州司马,

    又杀掉了自己一向信任的宦官翟文秀,希望以此换来李怀光的合作。为了团结多数打击少数,

    唐德宗特意派人去赦免田悦、王武俊、李纳三个藩镇首领,藩镇喜出望外,赶紧向朝廷宣誓效忠,双方按下以前的恩怨,结成了“统一战线”。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李怀光逼走了奸臣卢杞之后,也自忐忑不安,他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盘桓不进,暗中与朱泚勾结,反叛朝廷,唐德宗得知消息,在浑瑊的护卫下,

    逃到了梁州(今陕西汉中),唐德宗依照韩信拜将的故事,授予浑瑊极大的权利,浑瑊以行营副元帅的身份,殚心竭虑,督军平叛。

    叛军据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浑瑊率军出击,斩首万级,进驻奉天,他与李晟的神策军协同作战,

    很快拿下了咸阳,在此之前。李怀光内忧部下心向朝廷,外惧官军虎视眈眈,

    带领朔方军逃归河中(今山西永济),沿途对百姓大肆抢掠。五月。李晟率领唐军收复长安,朱泚与他的一万多叛军仓皇逃命,唐军围追堵截,

    在泾州彭原西域屯(今甘肃镇原东),朱泚被其部将杀死。为唐朝的这场泾原兵变画上了句号。唐德宗九死一生,终于返回了长安,回首前尘往事,

    对忠心耿耿的浑瑊感激万分,他将浑瑊晋升为侍中,册封咸宁郡王,食实封八百户,在大宁里赐豪宅一座,与李晟平分秋色,享受同样的荣光。

    在如何处置李怀光的问题上。通过多方讨论,朝廷上下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浑瑊出任朔方行营副元帅,与马燧一起,

    讨伐李怀光,短短时间,河中平定,李怀光众叛亲离,在绝望中自杀,浑瑊再升为检校司空,一个儿子加授五品官。圣眷浓厚。

    浑瑊从此出镇河中,大唐获得了难得的安定局面。自封为楚帝的李希烈连打败仗,逃回蔡州后被部将杀死,奉天之难至此方才干戈平息。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朝著名诗人卢纶长期在浑瑊的幕府效力,亲眼目睹浑瑊的英勇事迹,

    有感而发,写下了不少赞美浑瑊的传世名篇。在中唐的边塞诗中独树一帜,

    正因为有了卢纶的渲染,后人对唐朝将军的意气风发才有了鲜明的印象,对浑瑊的武功箭术才有了了直接的认识。在当时,

    浑瑊总是与汉朝的金日磾相提并论,他为人忠谨,恪守汉家的君臣伦理,饶是唐德宗一向猜忌功臣,对他也是另眼相看,信任有加,正如史书所言,

    贞元以后,唐德宗常恐藩镇生事,往往姑息养奸,惟独对浑瑊的奏论“不尽从可”,浑瑊反而为此沾沾自喜,因为这说明皇帝对他没有疑心。浑瑊在河中十六年,“猜间不能入”,成为历史上君臣相得的典范,

    为后世所称道。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吐蕃寇边,屡屡受挫于名将李晟,吐蕃尚结赞对手下言道,“唐朝的名将,惟有李晟、马燧、浑瑊三人,

    不除掉他们,终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尚结赞设计了一个鸿门宴,要让大唐名将落入他的圈套。

    吐蕃多次要求与大唐会盟,归还了盐(今宁夏盐池县北)、夏(今陕西省横山县西)二州表示诚意,唐徳宗考虑再三,决定派浑瑊主持这次唐蕃会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