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大唐将帅27】-《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服缌”表明男子与死者的关系隔得较远,只有孝子及嫡长孙才有资格“服缞”,缞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衣边不缝,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李愬号哭不忍,李晟为儿子的真情所感动,
就让儿子为王氏“服缞”。李晟去世以后,李愬按照礼制,回家为父亲丁忧,他和李宪在父亲的坟墓旁边搭起了一个棚子,风寒露宿,粗茶淡饭,为父亲守孝三年,唐德宗不忍功臣之子如此自苦,
下诏让他回家,他在家里只住了一晚,第二天又回到父亲的墓地,唐德宗见他心志如此坚定,就不再加以阻拦,让他完成了三年的煎熬。
这种孝行是常人做不到的,所以时人对完成这种孝行的人极为敬重,视为当世楷模。
除孝之后,李愬被朝廷授予右庶子的职务,后又转为少府监、左庶子。他曾外任坊、晋二州的刺史,因为政绩出众,被朝廷加封金紫光禄大夫,
调回京城,一路升迁到太子詹事。当时淮西平叛已历经年,众将中除了李光颜,都存了养寇自重的想法,九万人围攻吴元济的地盘,却久战无功,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李愬被任命为唐(今河南唐河县)、随(今湖北随县)、邓(今河南邓县)节度使,一个施展宏图大业的机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北路唐军在李光颜的指挥下,在郾城外与三万淮西兵恶战,歼敌十之二三,郾城的淮西守将向唐军投降,
吴元济将所有淮西军的精锐都调到北线防守李光颜,蔡州的兵力呈现空虚的局面。
唐宪宗派裴度到前线督战,听从裴度的建议,撤消宦官监阵的惯例,将领们可以乾纲独断,都踊跃为朝廷出力。李愬到任以后,
安抚部卒,慰问伤员,很快与大家打成一片,他有意向淮西军示弱。治军宽松,麻痹敌人的斗志。淮西军以前多次打败过西路唐军,
又见李愬缺少带兵经验,没有将李愬列为重点防范对象。给后来的奇袭创造了机会。为了增加西线的实力,李愬向朝廷奏请增兵,
得到了唐宪宗从昭义(今山西长治)、河中(今山西永济东)、鄜坊(今陕西富县)调来的二千步骑,与淮西军抗衡有了充足的资本。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李愬对降将的态度展示了他充分的自信。唐军抓获淮西军骁将丁士良,
众人都要求将其刨腹挖心,丁士良却凛然不惧,一副慷慨赴死的神态,李愬喜欢这样的硬汉子,
叫人为丁士良松绑,饶恕了他的性命。丁士良感激李愬的宽宏大量,主动为李愬献计献策,“吴秀琳据守文城栅(今河南遂平西南)。
与吴元济互为掎角之势,他有谋主陈光洽为他出谋划策,官军才讨不到便宜。陈光洽自恃勇武,喜欢单独行动,只要能把他抓来,
吴秀琳肯定会不战而降”,李愬依计抓获了陈光洽,果然招降了吴秀琳的三千部众。李愬向吴秀琳问计,吴秀琳认为,要破蔡州。
非得收用吴元济的骑将李祐不可,李祐足智多谋,熟悉吴元济的内情,堡垒从内部攻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时李祐驻守在兴桥栅(今河南遂平东南),
屡屡让唐军头痛之级,李愬调兵遣将,乘着李祐在田里收割小麦,三百唐军精锐从附近的树林里一跃而出,将李祐生擒活捉。
唐军以前常常吃李祐的闷亏。早就想杀之泄愤,李愬深知事情的轻重,竭力保全李祐的性命。
人言可畏,对于李愬经常与两位降将李祐和李忠义在帐中密谈,军中议论纷纷,匿名信满天飞,指证李祐是淮西军的内奸,
李愬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他担心唐宪宗因此产生误会,决定把李祐送到长安,让皇帝来处理这件事情,事先,他给皇帝上了一个奏章,里面说,
“如果杀了李祐,平定淮西就不会取得成功”,唐宪宗一代英主,当然理解臣子的心情,他赦免了李祐,让李祐回到唐州协助李愬的行动。
李愬见李祐安全返回,十分欣慰,他握住了李祐的双手,动情地说道,“你能回来,这是大唐的福份”。他马上对李祐委以军职,允许李祐佩刀进出自己的军帐,不久,又让李祐担任六院兵马使。李愬的信任和保护,
让李祐感到由衷的温暖,他推心置腹,向李愬献上了奇袭蔡州的计划,这计划与李愬的想法不谋而合,为了稳妥起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