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 锡兰杂记 上-《海上长城》
第(2/3)页
在唐港,海抗军已经开始面向东南亚的华人招收学生兵,其中的重点就是理工科学生,李广希望能在曰本发动对美国的战争之前再招收到两千学生兵,那样的话,他计划中的舰队和空军陆军将会真正齐装满员。
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够实现。即使海抗军的宣传已经遍及了东南亚华人的圈子,仍然只招收到了不足四百人。要说在东南亚,华人的生活水平比起国内要稍微高一些,教育水平也稍微好。但是实际上,这个时代的教育,一个大学生就完全能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而中国人在这个年代的教育,由于千年以来的科举制度,以及根深蒂固的观念,学习文科的大学生比例高达九成。
李广从招收理工科大学生的难度,才真正的意识到了国家的落后。也真正的认识到了,这两千学生,即使对于整个中国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而蒋委员长如果不是被战局逼急了,也是不舍得组织如此多的人才提供给海抗军的。
这个年代,理工科大学生对于中国来说简直是宝贝中的宝贝,精英中的精英,这些学生即便是搜尽国内一个相对发达的省份都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根基。
李广在意识到了这批学生的宝贵之处后,他甚至感觉到如果真的把这些学生送上战场,那他李广不是在为国家做贡献,而是在犯罪。他很是迅速的做了很多调整。各个军种,除了必须的岗位,都尽量的不使用大学生。
大部分大学生被李广迅速分配到了海抗军下属的各个工厂,尤其是船舶,潜艇,鱼雷,炸药,火炮,柴油机,坦克这些最为需要技术的部门。
除此之外,李广还挑出了三四百名理工科精英专门从事几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其中a计划占用人才最多,达到了两百四十人。
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李广还挑出了一百多人送往美国继续深造。
这两千多大学生的到来,除了填补了海抗军众多空缺的岗位。还在以后的岁月中为海抗军提供了更多的助力。那就是他们的家人。
在国内能读大学的学生,家庭经济都相当富裕。一个拥有一两百亩土地的小地主,根本就不可能供养起一个大学生。这些学生的家庭很容易的和海抗军发生了信息上的联系,然后是经济上的联系,再往后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两千多户富裕家庭的影响力是无比巨大的,这些家庭在许多地方都属于当地的士绅名流,名门望族,他们为海抗军提供的助益简直是无穷无尽。
真正的参加到部队一线的学生兵其实不多,只有不足六百人。但是这六百人对海抗军实力的提升却是切切实实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