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太平洋上的遭遇-《海上长城》


    第(2/3)页

    南京保卫战他这支小小的队伍被编入了蒋委员长的爱将胡宗南的部队。从此加入了抗曰的军队。

    随后徐战随着胡宗南连续征战,结果是打一仗,输一仗。在河南进行的兰封会战中。胡宗南的第一军对上了曰军第十四师团主力,徐战奋勇杀敌,终因装备差,训练差,和曰军的激战中,一个营伤亡过半。随后徐战的部队被紧急补充进了河南当地保安团一千余人,两天后一场激战,再次伤亡过半,徐战身中三创,被迫回老家休养。

    不料蒋委员长为了阻挡曰军进攻的脚步,挖开了花园口的黄河大堤,造成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而徐战在兰封会战中被补充的一千多保安团弟兄的家乡,正在黄泛区。

    国内的军队后勤组织极为混乱,保安团的弟兄或阵亡或受伤,连一份通知都没有。父老乡亲流离失所,亲人们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最后辗转找到了徐战。面对父老殷切的目光,徐战无言以对。

    这些百姓不仅在战场上失去了亲人,而且也在大水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已经是朝不保夕。

    徐战一个当兵的,领兵打仗或许还有些能力。但是面对一千多人的生存生活无能为力。

    这时杜月笙的手下找到了徐战,通传了李广的消息。徐战是知道乌拉圭的一些情况的,困境中,徐战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到了李广身上。于是变卖了家产,带着近千的老弱跋涉几千里,一路乞讨,耗时三四个月赶到了广西。

    李广倒是不怕多这千把口人,他现在有地盘。鲁滨逊岛属于荒岛,无法养活多少人,而复活节岛上土地不少,养活一些百姓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这些人大多都是妇女和儿童以及老人,为他们找个主业有些困难。干工业的话,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实在是太困难了。

    作为一个河南人,李广很是清楚几年后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那次大饥荒。他很有心为父老做点什么,但是他没有想到现在河南的经济已经开始出现恶化,饥民数量已经相当恐怖。他看过刘震云写的小说,也看过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其中对于那次饥荒的描写令人毛骨悚然。想到这里,李广觉得自己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不仅要为抗战事业做出一些努力,也要为家乡父老做点什么。

    李广正在发呆,突然警报响起。一阵鸡飞狗跳之后,潜艇的舱门关闭,貔貅号急速下潜。

    洋面上发现军舰。

    至于是哪国的军舰,阴沉的冬天里,没有看清楚。不到十海里,这个距离很可能对方已经发现貔貅号潜艇。刚才潜艇是在海面上航行。

    不管是哪[***]舰,都不能被发现,这是潜艇作战的原则。貔貅号立刻转为电动,下潜到一百米开始低速航行。

    李广命令,螺旋桨减速到十转。

    潜艇水下航行的静音速度六节的时候是螺旋桨二十转。此时速度更慢,只有三节左右,但是声音更小。

    潜艇上所有成员都保持了最为安静的状态,不值班的战士都躺在床上休息。非作战人员也都处于安静状态。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季克良就成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十海里的距离,如果用十五厘米直径的望远镜,绝对能清晰的看见貔貅号。即使在这种阴天。

    刚才由于潜艇的柴油机运行,季克良的侦听受到影响。现在虽然不是最为安静的时候,但是在深海中,避免了许多噪音干扰,季克良的能力绝对能发挥的很好。

    不一会,季克良道:“左舷,大约四点五海里。”

    这表明,对方绝对是发现了自己。摆在李广面前的办法只有一个,希望在对手赶到以前,逃出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