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康斯坦丁?彼得洛维奇?考夫曼的鄂木斯克后备军团,总人数原本约在四万三千左右。由于这其中随着科尔帕科夫斯基的那一万三千余人,早已成了天朝红军的美味大餐,考夫曼如今实际掌握的兵马,也就仅剩下了近三万人,能战之兵共计十八个团。 当然,就是这十八个团,接着又被考夫曼不得不分成了三坨。 一坨是由他亲帅的八个团,主要集中在维尔内堡及其周围。 不过,由于天朝红军对维尔内堡以北各个据点的清扫,以及对塔拉噶尔和图尔根所发动的突袭战,其中的三个团早已经灰飞烟灭。而随着天朝红军之后对维尔内堡所展开的一系列大动作,又让他的另外两个多团的人马,也被隔绝在了维尔内堡以西的乌宗卡(乌宗?阿加奇)和卡拉斯诺戈尔卡等处,完全失去了联系。 第二坨,是分布在图斯池西岸的雷巴契耶至比什凯克(伏龙芝)一线的,由克列扎诺夫斯基上校统领的七个团。 最后一坨,则是驻扎在维尔内堡向西千余里外,分别担负着守护通往国内之路要冲的和尔衮,及扼控着连接浩罕通道的塔拉斯(江布尔)等地的三团人马。 当左宗棠看似对维尔内堡的考夫曼还不想立即痛下杀手,表面上是在跟考夫曼打着没完没了的口水战,暗地里却在一口一口地吞噬着那些被考夫曼“散弃在”乌宗卡(乌宗?阿加奇)和卡拉斯诺戈尔卡等处的人马,等待着对维尔内堡的最佳攻击时机之际,在南面,邹国剑却按照他的指令,指挥着红十四军对当面的克列扎诺夫斯基集团,开始了极其凶狠的打击。 相比起考夫曼和科尔帕科夫斯基、巴布科夫等人,参加过两次俄土战争的克列扎诺夫斯基,应该算是一个比较谨慎之人。 自从担任了独当一面的比什凯克集团司令官之后,克列扎诺夫斯基就对他当面的可预见的对手,进行了颇为细致的研究。 尽管维尔内堡那位乐观的考夫曼总司令官为了得到和平而一直在不断地奔忙,尽管他还一次次接到来自考夫曼司令官的那个一定要约束好自己的官兵,切记不要给眼下正在努力争取的和平大局惹是生非的严令,但出于一个两脚已经踏在了别人的土地上的军人的本能,在最初的一段日子里,克列扎诺夫斯基却还是没怎么放弃那个只有有备才能无患的信条。 他不仅整天督促着部下,在保证不会触怒太平天国方面的情况下,积极构建和加强辖区的各种防务,做好一切的应战准备,还无时无刻地不关心着那个就在他当面的太平天国的红十四军任何细微的动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