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相当一段的时期内,一些总是喜欢以自己那纸上谈兵的高超技巧,来看待实际上的战场的人们,不仅对于红一方面军的光复新疆,就是对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的一系列平叛作战的进程,也都微词颇多。 而在这些颇多的微词之中,最集中的,就是红一方面军的行动太黏糊。尤其是在左宗棠到了红一方面军之后,这种“黏糊的劲头”,则就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们看来,正是由于林凤祥和左宗棠统帅之下的红一方面军的这种一反常态的战斗作风,才导致了继宁夏回乱被平息后,间接地纵容了甘肃其它各地的回乱风头,延误了整个甘肃被光复的宝贵时间。 更不能让他们的容忍的是,当时已经兵临肃州城下,还占有绝对优势的红一方面军,即便换上一个再无能的统帅,也绝不会发生那种竟然能叫马本源从肃州全身而退的怪异事件。也正因为如此,新疆的形势才会愈发变得复杂化,沙俄及浩罕的魔爪,才会有机会在中华的大地上肆意践踏。 而当年的马本源,恰恰就是与“这些后来者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对于林凤祥和左宗棠的那种墨迹的劲头,马本源是相当感激的。如果没有林凤祥和左宗棠那股黏黏糊糊的墨迹劲头,他马本源至少没有时间能在哈密站住脚跟,至少也不会得到沙皇俄国朋友的雪中送炭。尽管这些“炭”不过就是几门火炮,百十条火枪,尽管这点儿东西还都是先通过了那位“清真王”妥明之手,才最后转到了他的这里。但千里送鹅毛,礼轻,可毕竟人意重,再又说了,既然都已经有了第一次,那未来的第二次、第三次还会远吗? 心态一好,胆气就自然壮。 当然,林凤祥和左宗棠的那份《告全疆各族民众书》,马本源该算是最早就已经看到过了那批人之一,但他不仅置若罔闻,甚至还有些觉着好笑。有枪就是草头王,都是草头王了,自然就得为非作歹。 你说你的,我拦不住。可我干我的,你们也管不着。 于是,马本源再次整军,扑向巴里坤的镇南城。 可是这一回,马本源把林凤祥和左宗棠彻底看错了。 因为这一次,红一方面军的进展速度是异常之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