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风险-《奥洛帕战记》


    第(2/3)页

    “不必惊讶。在二十年前,帕特宁·麦克曼曾秘密来到帝国皇宫,并密会当年的皇帝:妾身的父皇--马士岗大帝。他郑重其事地将一件东西交予父皇,委托代其保管。而这一件东西,就是一柄被封印在特殊盒子里的宝剑。”

    “女皇您如何断定,当年帕特宁交予先帝保管的宝剑就是朱利安找寻之物?”

    “妾身不能确认,但这是最接近的猜想。关于帕特宁·麦克曼,妾身亦有所耳闻,当年他被教皇派往魔大陆执行秘密任务,他回来后就当上圣殿骑士团团长,却在刚上任的次日神秘失踪,又在失踪了四年之后突然密访父皇并将一柄剑托付于父皇保管。这一连串的事件都是谜。而揭谜底,关键也许就在于那柄宝剑。对此妾身大敢猜测,当年帕特宁被教皇派往魔大陆是为了寻找那柄宝剑,而当他找到之后又不想交给教皇,不惜抛弃圣殿骑士团团长之位和美好的前途隐居起来,但他又担心自己最终会被找到,于是就把宝剑寄存在一个中央教庭想不到的最安全的地方:罗卡尔帝国的皇室。”

    “女皇您既然知道我是中央教庭的人,为何要跟我说?难道不怕当年藏剑之事曝光吗?”

    “帮助帕特宁藏剑的是父皇,妾身没有坚守秘密的义务。而且妾身看得出你与众不同。”

    “与众不同?”

    “你抛开教庭的的人,秘密下船,暗访皇宫,还刚才对待那些教会神官和自己父母的态度,妾身看得出来,你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和信念,绝不随波逐流,跟那些为命是从、失去自己灵魂的家伙不一样。你虽为中央教庭做事,但心早已不在那里。”

    “唉。莫非女皇陛下您真有读心术?我在您面前就像完全透明一样。谢谢夸奖,但恐怕您要大失所望了。实不想瞒,我朱利安的确是为寻找当年被帕特宁藏起的剑而来,但是女皇陛下若以此作为诱使我卷入宫庭内斗的筹码,那就大错特错了。”

    “特例先生又何不听妾身说完再下结论?你帮助了妾身,得到的回报不仅是宝剑,还有莱格利斯公爵一案的重审和平反。”

    “您到底想说什么?”

    “任何人做事必有原因。妾身是这样,你也一样。你与莱格利斯公爵非亲非故,而且他们又是你父亲的政敌,为何你会执着于为他们平反?这其中必定有原因。就在方才,妾身在门外听到你和你父母的争吵之后,大概能明白当中原委了。当年莱格利斯公爵虽被全家灭门,但实际上家中两位分别是四岁和二岁的孙女和一名保姆躲过一劫,并没有被处刑。帝国追捕多年始终未能抓获这些漏网之鱼。如果两名幼女没死的话,现在应该是正值妙龄的少女了。你刚才在你父亲面前提到的一位叫‘芙蕾’的女孩,令妾身想起当年逃脱的莱格利斯长孙女的姓名:‘芙蕾·莱格利斯’。如果这两位女孩是同一个人,那么你就是与莱格利斯家的遗孤缔结了婚约,这么一来,你敢冒天下之大不讳,替莱格利斯家平反的理由就找到了。”

    “不得不佩服,女皇陛下您真的很厉害。”

    “你这算是承认了。不过妾身可得提醒你:目前莱格利斯家的遗属仍然是在逃的钦犯,任何与他们有关联的人有包庇的嫌疑。特例先生若真与莱格利斯家的女儿缔结婚约,那么……”

    “我能理解这是威胁么?”

    “请不要发怒。妾身不认为仅凭这个可以威胁特例先生,也没威胁你的意思。只是提出你我结盟后双赢的可能。若特例先生不同意,请将今晚之事忘却。”

    “为什么?您身为一国之君,要暗杀一个人,随便一就能招来很多杀手为您卖命,据我所知帝国也有自己的暗杀队。何必要假手于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一国之君?若妾身真是一国之君就太好了。实不相瞒,妾身这个女皇有名无实,只是一个被人操纵、被推在前台的傀儡。真正掌握帝国实权的是妾身的三个哥哥:大皇兄梅卡登堡亲王--尤列、三皇兄不素堡亲王--杰尼奥、六皇兄修利堡亲王--利伯南。这三人把持朝政,专断独行、横征暴敛、逼害贤良,弄得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却又敢怒不敢言。妾身虽名为女皇,却没有半点实权,而且日常的言行举动时刻被他们安排的耳目监视着,如同笼中之鸟,身边没有半个可依仗之人,否则也不会深夜到仿,求助于特使先生。”

    “……”

    “妾身知道你此刻犹豫不决。但若妾身一日无法真正掌权,寻剑翻案之事都不可能做到。”

    “看来您对我观察入微才会选中我的。听起来很荒唐,但回头一想却很挺合理,一位亲王在自己的国都里遇刺,有谁会猜到刺客是中央教庭的特使?不过有一件事我必须先问清楚:除掉了修利堡亲王之后,是不是轮到另外两位亲王?”

    “不需要。三位亲王将妾身推为女皇,幕后共管朝政,并不是说他们之间毫无芥蒂,是因为三人均势均力敌,谁也吞并不了谁。在这其中,尤列和杰尼奥相来不和,早已势同水火,而利伯南虽比两人稍为弱势,但他却起到缓冲两人关系的作用。”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暂时稳固的三角同盟,若除掉充当平衡的一角,另外两角势必互相猜忌,矛盾在无人调和之下越来越大,最终大动干戈,而女皇正好坐山观虎头,以收渔翁之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