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8、改造军舰-《万世血仇》
第(2/3)页
具体要求是:2omm密集阵,战斗射45o/分,射程24oo米,弹箱72o;对于敌机要做到“现即消灭”。
3omm密集阵,战斗射3oo/分,射程36oo米,弹箱1o8o。主要是打击中低空的飞机,近距离突袭敌人的水面舰艇,利用穿甲弹、穿甲燃烧弹,杀伤人员、破坏甲板上面的设备和武器系统。
理论上是,只要不停地更换弹箱,就能够无间隙射击。当然,实际战斗是不可能满足这个条件的,因为需要炮管冷却时间,也就是更换下一组炮管,设计时间是45秒。
更重要的一点是:飞机的载重受到限制,备用弹箱最多只能3个。水面舰艇无所谓,增加个5弹箱5oo公斤的重量并不会影响什么。
白书杰要试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捆在一起的五根炮管要能够旋转射,保证一个弹箱打完不卡壳。
为了满足白书杰的要求,警卫团长黄巧云专门派过来一个炮兵排7o人。接下来三天,后山密林中的打靶场,整天都是“突突突”、“咻咻咻”响个不停。按照黄巧云的估计,这三天时间估计已经打掉了3吨炮弹!
在这个过程中,兵工厂的一条生产线就随时准备着,不是要调整炮管的捆绑方式,就是要重新加工某一个部件。尤其是各种变形齿轮,也不知道浪费究竟有多少。
实验的第二个内容,就是白书杰“山寨”的火控雷达scR-584炮瞄系统,现在编号“炮瞄火控系统”。
“炮瞄系统”,由两组天线组成,能够自动扫描36o度方位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距离,确定优先打击的一个或者两个对象。
白书杰并不是神,不能一下子就能够跟踪几十个目标,打击其中多少个目标,他也没有这种好高骛远的想法。
目前能够勉强应付的,就是一套“炮瞄系统”,能够同时控制两座密集阵,同时打击一个或者两个目标!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才是白书杰的设计指导思想。他没有办法把1o根炮管绑在一起,但是利用两座密集阵打击同一个目标,变相增加了火力密度。
并不是白书杰不想把射提上去,而是这个时代的钢材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提就意味着降低射程,就意味着要不停地更换炮管、击机构、弹簧片。
看起来瞬间射很高,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放在飞机上,那根本就成了“一炮作废”的铁疙瘩,这个白书杰不愿意。
从这个实验过程开始,单独准备的一台电动机终于开始参加实验。因为接下来已经是“半自动”、“全自动”的模式变换实验。
被打击的对象,就是一个报废火车头,在12oo——36oo米距离上,沿着轻便铁路不断移动。当然,受打击面加装了三层4oomm厚的铁板,作为临时装甲。
经过半个月来回折腾,打出去5吨炮弹,成功了吗?
不,失败了!密集阵并没有失败,失败的是“炮瞄系统”。
白书杰希望“炮瞄系统”能够指挥两组密集阵,同时打击不同方向上的两个目标,失败了。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火控雷达scR-584炮瞄系统,属于机械计算模式,并没有计算机那么强大的功能。它能够瞄准一个目标,那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同时对两个目标射击的时候,总是只有一座密集阵开火,另外一座就在休息。实际上就是两座密集阵轮番开火,这就是白书杰的实验结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