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暴风骤雨14】-《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这些话说得很有逻辑,十分在理,不愧是一个翰林学士,有水平的。一讲天命难违,这是安慰皇上;二说皇上作为父亲尽力了,也是安慰皇上;三为韩宗劭等人讲了话;四提醒皇上居安思危,以天下为重。
刘瞻已经看到政府和百姓、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十分尖锐了。过了四年,也就是873年,王仙芝开始在濮州长垣起义,长垣在河南新乡市。而早在懿宗即位的时,浙东人裘甫树起义,原大唐属国南诏国主酋龙撕毁跟政府签订的盟约,开始交战,战争正式爆发。这都是正直的朝官看到的事实,所以刘瞻要皇上居安思危。南诏今云南全境以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
懿宗看了后,气得把奏书扔到地上,皇上认为句句都是骂他的。
刘瞻以为自己一夜辛苦会唤起皇上的良知,可是几天过去了,刘瞻见皇上一点动静都没有。他在想,是不是一个人说话不够分量,那就多叫几个。于是,他去找京兆尹温璋。温璋担任京兆尹时,对长安治安做出很多努力,因为刚正不阿,大家都怕他。
他了解温璋是位爽快人,更是一位有良知有责任心绝对讲义气敢于担当的人。温璋即使京官也是地方官,韩医师以及其他几位医官的亲属都属他管辖,责无旁贷。当官不为民做主,不是回家卖红薯,而是活成了条虫。他们两人又连夜提笔,心灯似油灯,熬出一个奏书。
次日,两人趁上朝的机会,把奏书亲手递上去。
懿宗看了后,马上拉下脸。这次分外恼火,两人被骂出朝堂。从这种态度知道懿宗器量太小,做皇帝太不合适。
报复
刘瞻和温璋被骂出朝堂后,两人在门口面面相觑。心情沉重无比。营救失败了,那三百多人没救了。从朝上回去,厄运紧追上门。懿宗觉得不能便宜他们,一纸红头文件下去,贬刘瞻为荆南节度使。温璋到振州当个司马。更远,在海南三亚市西北。温璋将到一个极为陌生的地方,天涯海角无归路。皇上下令要温璋即日起,三日内离开京城,不得拖延。从古代诗文可以知道,官员离开京城都是没面子的事。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写道:“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者矣。”
温璋接到圣旨,他在想,自己为了百姓说几句公道话。也只是为官的本分和良心,对朝廷并无伤害。且自己平日里小心翼翼,殚精竭虑,没少给朝廷做事,如今竟换来如此结局!人生在世,不遇明君,如此遭遇,枉费一生。这一去,山高水险,酷吏的呵斥。这把老骨头还不知道丢在哪里啊!到时候老婆孩子都找不到尸骨。罢了罢了,本来也是抱着必死之心,才答应刘相的。懿宗会恶作,奸臣会陷害也曾考虑过的。自然如此。活着有何用?用自己的生命为三百多人做一次绝地呼喊!想到此处,不绝悲从中来,叹道:“生不逢时,死何足惜!”当天就喝了药自尽了。
让温璋没想到的是,皇上竟然下圣旨诬陷他:“苟无蠹(读毒)害,何至于斯。恶实贯盈,死有余责。”意思是说,要不是你这厮跟他们一起暗害公主,担心处罚,哪里会自杀呢。这么大的罪行,就是死了也不能抵销!
懿宗下令三天之内暂且安葬在荒野,等到恩准,方可归葬。死了也不能让他安息,也是一种处罚。
这种做派,哪里有帝王的风度和心胸?跟社会上烂三流有什么区别?圣旨最后还加了一句,为何要这样处理他呢?因为这样才能使“中外快心,奸邪知惧”。真是颠倒黑白,让人义愤填膺!野史上说他得到过韩宗劭家人的好处,《资治通鉴》没有这类记载。
温璋不幸离世,懿宗要朝廷挽回面子,开始清查跟刘瞻和温璋有关系的官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