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暴风骤雨4】-《唐朝那些事儿》


    第(3/3)页

    滑濮节度许叔冀、兴平节度李奂等)率领号称60万军队,合兵围攻从洛阳逃到邺郡(又称相州。在今河南安阳北)的安庆绪。

    李亨错误地以为,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国家元勋难以相互统辖,所以不设立元帅(实际上是不想放权给他们,所以重用自己的“家奴”),只任用宦官鱼朝恩临时代表皇帝处理有关军务,并为他设置了一项前所未有的职务“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双方统帅间高级智慧的较量。

    不设主帅,反映了李亨的昏庸和组织能力的低下,也必将为这支军队带来厄运。

    十月,安庆绪知道自己已被唐军困死,便以让出皇位为砝码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收到消息,便率13万精兵赶来救援。

    以9节度使的强大兵力本来可以一举歼敌,但因唐军没有主帅缺乏统一指挥,各路大军互不统属、各自为战,混乱不堪。

    鱼朝恩是这支联军的最高长官,但他根本不懂兵法,不会用兵。759年三月,唐军溃败损失严重,只有李光弼的部队没有溃散。

    唐朝好不容易凑并起来的这支规模庞大的队伍,上万匹战马只剩3000匹,十几万件刀枪兵器几乎全部丢掉。

    宦官鱼朝恩一向忌妒郭子仪,又怕皇帝怪罪自己无能,便把大战失利的责任都推到他身上。

    恼羞成怒的李亨不明是非信以为真,便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七月,李亨下令李光弼代替郭子仪担任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天下兵马副元帅),并兼任幽州军区参谋长(长史)、河北军政长官(河北节度使),驻守洛阳。

    有了郭子仪的教训,李光弼主动要求皇帝派一位亲王担任元帅以服众。

    于是,李亨派次子赵王李系任总司令(天下兵马大元帅),实际军务仍由李光弼主持。

    李光弼刚毅果断、用兵灵活,尤其以防御作战见长;他治军严谨,所部屡战不殆。

    他曾不顾皇命斩了不服军令的御史崔众﹑左厢兵马使张用济等;在收复常山时,还释放被囚百姓,军纪严明使民众极为敬服。他和郭子仪志同道合,相互配合地很好。

    他们都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士气民心和敌人的短处与敌周旋,大大削弱了叛军的战斗力,逐渐获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在很多战役中,他们往往都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然而,这也导致了宦官鱼超恩、大将仆固怀恩的嫉妒和陷害。为了躲避灾祸,李光弼几年都不敢入朝。

    虽然李光弼后来的名气没有郭子仪大,但他军事才能不在郭子仪之下。

    正如《新唐书》所言:“李光弼用兵,先制定谋略而后作战,能以少胜多。

    治军严厉,天下都佩服他的威名,军中的将领都不敢仰脸看他。最初,和郭子仪齐名,人称‘李郭’,而单纯论军功他的功勋当为第一(郭子仪被免职后暂时没有立功的机会了,但综合军事、政治等方面郭子仪的历史影响,则要大大超过李光弼)。”

    所以,尽管李光弼在性格上有所缺陷,如骄傲自满、目空一切,以及多次不听皇帝调遣,

    但人们还是将他与郭子仪、哥舒翰(这是个悲情英雄,论起中兴的功绩其实并不大。因为他很早就在被迫应战中,做了叛军的俘虏)并列为“唐朝中兴三将”。

    建宁王之谜

    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李树桐在《唐代帝位继承研究》中,把唐代皇位继承分成3个时期:前期(从高祖到肃宗,618-761年)是武力争取时期;中期(代宗到穆宗,762-824年)是嫡长子和平继承时期;后期(文宗到哀帝,825-904年)则是宦官拥立时期。(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