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暴风骤雨3】-《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还解决了李亨与父亲的棘手关系(力主主动迎回,争取父亲对其政权的认可和旧臣的归附)。使危乱中的朝廷内部得以安定。

    特别是李泌强调“不追究原来的过错”(“不修旧恶”,不对李林甫挫骨扬灰,不使想投降的人寒心。

    希望李亨能够以一位心胸开阔的皇帝形象,出现在臣民面前)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平叛的力量,安定了局面。

    但是。毕竟李亨在关键的时刻,并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战略意见。757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李亨想重用李泌,但他表示“报德已足”,要求继续隐居。

    李亨不解,李泌回答说他有5条理由(“五太”)不能留下来:“我遇到您太早,您给我的权力太大,您宠信我太深,我的功劳太高,我的事迹太离奇。”

    当时人柳玼就说:“长安、洛阳的收复,李泌出的计谋最多,他的功劳超过了鲁仲连(战国时期,帮助各国排解危难)和范蠡(春秋时期,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并灭吴)。

    ”李泌去意已决,大概李亨也认为天下已定,就批准他退休。十月,赏赐他隐士的服装和住宅,发给他三品官的俸禄。

    但是,李亨可能永远也不知道,李泌离开的真正原因。这实际上,正是由于李泌与皇上关系极为亲密,招来了奸臣崔圆和李辅国的猜忌。

    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也由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才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进衡山修道。

    李泌的战略意图虽没有完全实现,但也取得了积极成果。文臣的谋略到位了,仗还得武将去打。

    放在很多朝代,像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这样的名将或死或俘,恐怕一时间统帅级的指挥员都不好找了。幸亏,大唐这个时候将星如云,才得到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几个将军可能改变不了历史,但要是没有这几位良将的智谋与拼杀,唐朝的命运必然是无法想象的。

    良将

    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唐朝,在几个中流砥柱般的战将领导下军民协力战斗,才得以逐渐平息战乱,艰难地走向平稳。这些闪耀的将星有:

    良将之一:“武状元宰相”、“四朝元老”“战神”——郭子仪

    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郭子仪,他是整个唐朝最重要的将军,也是一位为唐朝带来中兴的战神。被明朝《历代古人像赞》誉为“名全始终,位兼将相;有才有德,有识有量”的完人。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军事家兼谋略家中,他的地位如姜子牙。忠义如关羽,勇猛如赵云,智谋如李靖,但是不像曹操那样有野心,不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而蜀汉终灭。也不像曾国藩那样身后还遭遇非议。

    他在唐朝历史上的表现几近完美,是一位罕见的奇人,也是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汾阳(今山西汾阳)。他出身一个中级官吏家庭,通过武举走上政治舞台。

    他武艺超群、罕遇敌手,因此当时民间流传着“打遍天下无敌手,莫遇汾阳郭子仪”的俗语。

    他不仅身材魁梧(六尺有余,合今1.8米以上)、勇武不凡,熟读兵书、阵法娴熟。而且公正无私、不畏权贵。

    曾先后担任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左卫长史)和横塞、天德等地驻军的赏罚负责人(军使)。

    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754年),他已兼任九原郡长(太守,治所在今内蒙乌拉特前旗西)、朔方军区副司令(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叛乱发生后,国难当头、形势危急,郭子仪在军事上大显身手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很快被提拔为朔方地区军政长官(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兵东讨叛军。

    叛军逼近潼关、威胁京师时,郭子仪初战获捷,静边军(今山西右玉)一战,消灭叛军7000人。

    756年四月,其所部又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大同)。大败叛军薛忠义部,斩杀敌军2000人。

    接着,他又派部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收复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使东陉关(今山西代县东)得以重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