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安史之乱 17】-《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此时的漠北已经成为日渐强盛的回纥的天下。在回纥的打击下,穷途末路的阿布思最终投奔葛逻禄部落。
在北庭都护程千里的军事威慑下,葛逻禄人将阿布思以及他的妻子、部众数千人押送北庭都护府。阿布思的人生最终以悲剧收场。程千里因功升任右金吾卫大将军,主管京城治安。
安禄山无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在阿布思败亡过程中,安禄山不断地将阿布思散落的部众收归到自己麾下。“禄山已得(阿)布思众,则兵雄天下。愈偃肆。”(《新唐书》)
十月,唯一可以镇得住安禄山的人也是安禄山最为恐惧的人——宰相李林甫死了。
安禄山对李林甫的态度经历了献媚、傲慢和畏惧三个阶段。
起初,安禄山绞尽脑汁地巴结当朝宰相李林甫。正是在李林甫的保荐下,安禄山才得以在仕途上一路升迁。
随着李隆基对他宠爱的加深,自我膨胀的安禄山渐渐不把李林甫放在眼里,举手投足间透着傲慢。
善于玩弄权术的李林甫决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李林甫故意让王鉷与安禄山一同来拜见自己。王鉷可是一位具有很大政治影响力的大人物。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仅次于宰相。可是这位身份尊贵的王大人见到李林甫竟然卑躬屈膝,曲意逢迎,因为他深知自己的一切都得益于李林甫。
在一旁的安禄山自然领悟到李林甫的老辣,不得不弯下了自己腰。
李林甫与安禄山谈话时可以毫不费力地揣测出他的用意。安禄山不得不佩服李林甫是一个善于察颜观色的老手。一个可以洞察自己内心活动的人自然会让自己感到恐惧。安禄山即使在寒冬季节与李林甫谈话时仍旧汗流满面。
望着恐慌不安的安禄山,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达到目的的李林甫改用温和的口气,还曾经关切地将自己的袍子披在安禄山的身上。恩威并施的李林甫让安禄山感激涕零。
甘拜下风的安禄山恭敬地称呼李林甫为“十郎”。唐代,郎是主人对仆人的称谓,足见安禄山对李林甫的恭敬与惊恐。
每当刘骆谷从京城返回范阳,安禄山总会迫不及待地问:“十郎怎么样?”
如果他听说李林甫赞赏自己。安禄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如果他听说李林甫流露出对他的不满,坐在床上的安禄山会惊恐不已地说:“我的死期不远了。”
这件事被当红戏子李龟年知道后,经常在李隆基面前模仿安禄山惊恐万分的丑态。李隆基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
很多史家将安史之乱归罪于李林甫为了一己私利而提出的“以番代汉”政策。这个政策的确为包括安禄山在内的一大批胡人将领的升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可是安禄山之所以最终走上反叛之路的原因却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李林甫过早地死去。
安禄山逐渐蜕变为埋藏在唐帝国内部的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正是因为一个人的触碰,这个炸弹才进入爆炸倒计时。
这个人就是杨国忠,早年名叫杨钊。杨钊的祖父杨友谅与杨玉环的名义上的祖父杨志谦是亲兄弟,所以他只是杨玉环的一个远房亲戚。
杨钊出生于一个日渐没落的家庭。他的身上有一个难以抹去的历史污点。因为他的舅舅就是武则天晚年最宠信的情人张易之。
家道中落并没有激励着杨钊奋发图强,光耀门楣。我行我素的杨钊自幼对读书没有多少兴趣,而且行为放荡不检点,酷爱饮酒和赌博,俨然一个沾染不良习气的不良少年,所以邻居乡亲们都看不起他。
虚度年华的杨钊直到而立之年仍旧没有立锥之地,于是跑到剑南当兵去了。
剑南是哪里?剑南指剑阁以南的广大区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以及云南东北部。
后来肃宗李亨当政时认为剑南节度使管辖区域过于辽阔,所以分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东川节度使。代宗李豫将剑南西川节度使、东川节度使以及山南东道节度使合并设立“三川节度使”。唐代没有“四川”的概念只有“三川”的概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