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安史之乱5】-《唐朝那些事儿》
第(3/3)页
《罗织经.瓜蔓卷》昭示了他们卑劣的目的。“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浅。上以求安,不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他们踏过无数人的尸体邀功请赏。他们淌过无数人的鲜血献媚求迁。
年幼的高力士不幸卷入了这场血雨腥风之中。他被阉割送入宫廷。本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着别人伺候的少爷刹那间沦落为为伺候皇帝的奴才。
高力士是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的宦官。他的文才在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宦官群体中绝对是佼佼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可以领兵打仗的将帅之才。
例如天宝十一年四月,邢縡勾结龙武万骑军谋乱。
事情败露后,王鉷与杨国忠率兵前往镇压,而邢縡率众负隅顽抗,一直退到皇城西南隅。
面对困兽犹斗的叛军,官兵一时间无可奈何。
正在这时,高力士率领四百名飞龙禁军将士赶到,斩杀邢縡,平定叛乱。
李隆基曾经充满赞赏地说:“高力士值班,我睡觉才安心。”
由于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高力士对政治局势的发展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所以李隆基犹豫不决的时候经常征求高力士的意见。
面对因闷闷不乐而不思茶饭的李隆基,高力士关切地询问缘故。
“你跟随我多年,难道还不明白我的心思吗?”
“陛下是不是因为储君未定而忧虑不安呢?”
李隆基欣慰地点点头。
“陛下何必为此而劳神呢?册立年长的皇子,谁还敢对此有意见呢?”
“立忠王,我看行!”
虽然高力士在关键时刻出言相助,却不是因为高力士与忠王李玙之间存在亲密的私人关系。
即使在李隆基退位后,高力士依旧不离不弃地陪侍在他的左右,而没有投奔已经成为帝国新主人的李玙。
在嫡长子继承制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虽然这不是一项科学的制度,但之所以延续千余年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因为只有血统与出身是无法改变的,一旦改用其他标准则会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
很多人会觉得“立能”更合适,可是能力高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异议就会有争议,继而衍生为争斗。
忠王李玙成为帝国新的皇储之后又要改名了。李隆基热衷于给儿子们改名。
李玙出生时的名字是李嗣昇,他改封为忠王时改名李浚,后来又改名李玙。他被册立为太子后随即改名为李绍,后因与南北朝时期宋朝太子同名而改名为李亨。
李亨在整个改名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父皇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给自己改名。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跟你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换不了人还不能换个名吗?”
世人对于高力士干政的指责不绝于耳,因为饱读诗书的士子们难以容忍一个宦官对帝国政策指手画脚,可是高力士提出诸多政策建议是高瞻远瞩的,是高屋建瓴的,是功在当代的,因为他深深地热爱着李隆基和唐帝国。
高力士彻底断绝了寿王成为太子的希望,也许寿王根本就没有产生过对皇位的憧憬。
在整个太子废立的过程中,史书中并没有留下关于寿王以及寿王妃杨玉环为争取太子之位而活动的只言片语,反而是寿王的母亲武惠妃一直表现得很积极,也许寿王不过是母亲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枚棋子。
最坚强的依靠母亲走了。
太子之位也与他渐行渐远了。这一串的打击接踵而至,可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厄运不过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安禄山还只是政局风云变幻的观众。虽然这一切看似与安禄山遥不可及,可是却深刻影响着他未来的路。(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