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安史之乱3】-《唐朝那些事儿》


    第(3/3)页

    史思明却摇摇头,“这些人都没有资格面见天子,除非琐高与我同行!”

    “好!没问题!我就派琐高护送贵使回京!”

    在琐高率领的三百勇士的护送下,风光无限的史思明踏上了回营州的归路。

    史思明早已事先通知官军做好战斗准备,诬陷奚族人以入朝为名准备劫掠营州。他想用奚族人的鲜血洗刷掉自己身上的历史污点。

    官军以犒劳之名款待奚族士兵。毫无戒备的奚族士兵喝得面红耳赤。正在这时,官军举起了杀戮的屠刀。

    倒霉的琐高本以为可以借觐见天子之机抬高身价,如今却沦为阶下囚。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不费吹灰之力便擒获敌军大将琐高,自然对立下奇功的史思明刮目相看,留在自己营中与安禄山一起担任捉生将。

    史思明成为安禄山最要好的哥们儿、最得力的助手和最坚定的支持者,可是让安禄山史料未及的是这位老战友日后居然打着为他报仇的名义将他的子孙屠杀殆尽。

    由于张守珪嫌弃安禄山有些肥胖,安禄山开始酝酿自己的减肥计划,从减少食物摄取量开始。安禄山的种种努力无疑使张守珪对他更加宠爱,最终将他收为养子。两人的特殊关系无疑为他的升迁打开了方便之门。

    开元二十四年,战功卓著的安禄山升任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从三品),一跃成为唐军高级将领。

    安禄山用实际行动证明那番豪言壮语绝不是空话。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抗击少数民族入侵的事业中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安禄山的生命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如果安禄山的人生轨迹这样延续下去,他将会成为保尔.柯察金式的英雄人物,可是人是多变的,因为**会彻底改变一个人,而历史会重新塑造一个人!

    可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当春风得意的安禄山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时,一次突如其来的失利又将他推到了生与死的边缘。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安禄山不顾主帅张守珪的军令贸然进军,最终惨败而回。按照唐朝律法,安禄山应该被判处死刑。

    三年前,两人素昧平生,张守珪不忍心杀他;三年后,两人情同父子,张守珪更不忍心杀他。一时间不知所措的张守珪陷入痛苦的挣扎之中。

    张守珪最终将安禄山押往东都洛阳,将这个难题抛给了正巡幸东都洛阳的唐帝国皇帝李隆基。传奇皇帝李隆基拥有一个更加脍炙人口的名称“唐明皇”。这个名号从何而来呢?李隆基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唐明皇”这个称号便来源于他的谥号。

    遇到政事犹豫不决时,李隆基总是习惯于征求宰相们的意见,此时主政的宰相是张九龄。早在三年前,安禄山奉张守珪之命进京奏事时,张九龄便与安禄山有过一面之缘。张九龄当时对另一位宰相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不知张九龄这么说依据是什么,但他的这种担忧却在二十年后不幸变为现实。

    如今一个可以将隐忧消灭于萌芽的宝贵机遇摆在了张九龄的面前,所以他自然不肯轻易放弃。

    张九龄旗帜鲜明地主张杀!

    为了说服李隆基采纳自己的意见,善于引经据典的张九龄特意引用了“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的典故。这两个典故都发生在春秋时期。

    “穰苴诛庄贾”是“迟到引发的血案”。燕国与晋国联手进犯齐国。齐景公任用出身低微的穰苴出征。由于穰苴威望不高,齐景公特意派庄贾担任监军。两人相约在军营门口相见,可是庄贾却迟到了。穰苴当即斩杀违反军令的庄贾。

    “孙武斩宫嫔”是“嬉笑引发的血案”。吴王阖闾命孙武按照其编著的兵法训练宫女,并且让自己最为宠信的两个妃子担任队长。自由散漫的宫女对于孙武的号令置若罔闻。尤其是两个妃子看着挥动令旗的孙武捧腹大笑。孙武当即将两人斩杀,从此令行禁止,军容严整。(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