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唐明皇15】-《唐朝那些事儿》


    第(3/3)页

    不过似乎自从张说的“天敌”姚崇去世后,张说一下子就功力大增,无人可挡,充满活力。除了暗算了张嘉贞一把外。在这一年,他也向李隆基提出了有唐一朝最重要的军事改革政策,这个政策影响了此后唐朝近二百年的军事部署格局。

    前面提到,张说在开元九年借助党项人的协助平定了胡人“康待宾”的叛变,而在本年,其余党“康愿”又聚众起兵。自称“可汗”,张说出兵讨伐,把他生擒,完全平定叛乱,为了避免胡人再度聚众起事。就把其残余的部族内迁,安置在河南附近的州县。

    做完这件事后,张说认为短期北方暂时没有强大的外敌,而目前全国的边防驻军达到六十万之多,对国家民众的负担都非常沉重,建议裁减军队二十万,让他们返乡务农。

    面对张说的这个建议,李隆基犹豫不决,不晓得这样大规模的裁军是否会对边疆的军事力量造成很大的冲击!

    张说了解李隆基的顾忌,但这几年他都在边疆,对边疆的状况很是了解,就以过来人的身份再次向皇帝建议说:

    “现在各卫军(唐朝的府兵,平常主要在各道,需要轮番戍卫京师),主要是在各地征召而来,二十岁就服役,六十岁才退役,家人又不能免除捐税差役,长期下来,士卒逃亡甚多,征召的都是老弱病残,不堪大用。我建议改行招募兵员(募兵),不再征兵。同时不要追查过去被征召士卒逃避兵役的罪责,则逃亡士卒必定踊跃应募。”李隆基也同意,很快就集结了十三万精锐部队,交付各卫军,轮流戍卫京师。

    张说这个提议,影响很大,唐朝的府兵制至此逐渐消亡,募兵制取而代之,那么到底这个建议对吗?

    如果为百姓着想的话,这个建议是对的。府兵制起源于北魏,大家可以从木兰诗(一般认为木兰诗是北魏时期的作品)中看到征兵时的情况:“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被列入军籍的男子,除了超过六十岁(古代能活超过六十岁的比例实在不高),或是死掉,都无法逃避兵役。花木兰就是因为父亲年老身体不好,家里又没有其它男丁可以顶替,才迫不得已,代父从军,可见府兵制对这些军籍家庭造成很大压力。

    当然,花木兰在军队中十二年没有被发现,也同样是在这段诗中就交待得很清楚了,因为“木兰无长兄(胸)”嘛!所以多看诗是可以了解历史的。

    但在安史之乱时,这也造成的问题。募兵成型后,各地折冲府(征兵司令府)逐渐萎缩乃至消亡。当叛军席卷各地时,地方政府无法在短期内聚集足够的兵员对抗,致使叛军能轻易的高歌挺进,势如破竹,这不能不说是募兵的后遗症。但无论如何,张说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安史之乱的问题,不应该归罪于他。

    开元十一年,张说与张嘉贞的不合更形激烈,这两人在以前曾经有上下属的关系,当时张说是兵部侍郎,而张嘉贞是兵部员外郎,也就是张说是张嘉贞的老长官,而现在两人同朝为相,张嘉贞不仅不买老长官的帐,在处理事情时,还常常跟张说针锋相对,这让张说心里也十分不悦,决定要找机会好好的修理张嘉贞,一次就把他踢出宰相的行列,于是就派人去收集张嘉贞及其亲属有无不法情事,准备扳倒他。

    皇天不负苦心人,张说终于找到了一个好机会,透过下属回报,张说发现张嘉贞的弟弟金吾大将军张嘉佑贪污受贿,并取得实证。张说暂且不告发,决定实施突击政策,于是带着证据拜访张嘉贞。

    张嘉贞果然措手不及,因为对他弟弟贪污受贿之事,其实他也有所耳闻,也屡次劝告他弟弟要收手,不料现在竟然被张说抓个正着,一下子不知该如何处置。

    “这几年我在边疆,对边防军的状况很是了解,将领之所以跟朝廷奏报要那么多军队,很多时候都是用来当自己的卫兵或是甚至让这些军队来协助将领办私人的事。如果确实只是为了防御边疆,四十万的军队已经绰绰有余,不需要这么多士卒,去妨碍农耕。如果陛下仍然疑惑,我愿意用家中一百余口的性命作为担保!”李隆基听了张说这一段话,很是感动,于是就同意张说的建议。(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