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唐明皇8】-《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唐代开国继承北魏/北周/隋朝实施均田制,人民由政府授田,对买卖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但开国近百年(唐朝在公元618年建立)后,权贵透过非法买卖土地逐渐并吞了大量平民的土地,使得不少平民失去土地,成为游民,对社会安定造成不少影响。

    其三:边疆不靖

    自唐开国以来,最大的外患是突厥,高祖李渊对突厥基本上是采取妥协的政策,太宗李世民是采取软中带硬的策略,让突厥吃了几个败仗,后期突厥比较顺服,但也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仍然时叛时服。自高宗以后,东北方的契丹及奚部落,西南方的吐蕃,也开始入侵边疆,虽然双方对战互有胜负,但总体仍是不小的问题,而解决边疆问题,不只要有武将,整体的运筹帷幄,外交政策,后勤支援等,处理起来都是非常庞大且困难的事。

    其四:税赋征调及运送

    唐代定都长安,位于关中平原,大家的印象是这里沃野千里,供应首都粮食,应不成问题,但事实上到了隋唐时期,由于过度开发及人口密度大幅增加,关中平原已经无法供应整个大长安的粮食消耗。唐高宗及武后当皇帝时都曾经数次为了粮食问题带领大批官员到东都洛阳,称为“就食东都”,中宗李显也为了这件事大发脾气说:“天下哪有逐食天子?”长安粮食不足,米价腾贵的另外一个例证是白居易的故事(注)。可见关中粮食不足,成为常态,而洛阳虽然有充足粮食与物资,主要却不是来自本地,而是来自各地运送而来,特别是南方各地,所以赋税征调及运送问题,是帝国能持续运作的头等大事。

    (注)白居易初到长安,去见当时的诗人顾况,顾看了白居易的名字,就取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后来看白居易的诗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就说:”有此文才,居亦易矣“,虽是取笑,但可见当时长安米贵及物价高的状况!

    其五:组织复杂,宰相意见不一

    唐代的中央政府组织较秦汉时代虽然有改善,但也更显复杂。秦汉时代,政事主要由丞相总揽,后期有时会因为大司马(或大将军)权盛而转移到大司马的手上,但主要集中在一人。纷争较少。而唐代设三省,分管立法/审议/执行,一旦各省意见不一,或是结党互斗。当皇帝的就很头痛。后续在开元前期,这问题仍然很突出,反而在后期因为李林甫当政,把所有反对他的人都陷害得差不多了,这问题反倒解决了。当然。这是后话。

    面临这些问题,李隆基想起一人,就是在武后时期就已经被大家公认是最有谋略与最能解决问题的大臣,姚元之!

    对于李隆基心理的想法,同样一清二楚的人是时任中书令的张说,张说是个自负的人,垂拱四年(688年)时,武则天策试贤良方正,亲临洛阳城南门主考,张说应诏对策为天下第一。所以对满朝文武他是不怎么瞧的上眼的,但是只有姚元之,张说对他的存在感到恐惧!

    为了不让姚元之为相,张说的鬼点子是找个位置把他安插上去,这样皇帝短期就不会打姚元之的主意了,于是就指示殿中监(管理皇帝生活诸事)姜皎(注三)对皇帝说:

    “皇上前阵子想要找人接任河东总管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我这边有一个合适的人选可以推荐”

    “是谁?”

    “姚元之文武全才,一定可以胜任!”

    “大胆!这一定是张说的主意,对吧?你竟敢当面欺骗,其罪当诛!”

    姜皎吓的赶紧叩头认罪。李隆基才饶了他一命。

    (注)姜皎的职位,是负责照顾皇帝生活起居的,有点像韩国宫廷剧中的尚膳大人,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最容易说上话。张说找他来向皇帝进言,鬼脑筋让人佩服,只是这时李隆基还在脑筋清明的年代,所以伎俩被识破了!

    注定当宰相的人

    为什么李隆基一定要找姚元之为相,而张说又这样忌惮呢姚元之呢?我们来看看姚元之的经历吧!

    姚元之,原名姚元崇。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出生于陕州(河南省三门峡陕县),父亲当过州刺史,也当过都督,算是世家子弟,但因为祖父/父亲都是以武艺致仕,在家风影响下,练得一身武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