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大唐将帅32】-《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战功赫赫的大唐名将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很快发现了哥舒翰这个人才,对他十分欣赏,提升他为衙将。哥

    舒翰自幼就通读《左氏春秋》、《汉书》,言行举止,处处模仿古代的英雄人物,很对士兵们的胃口,他疏财重气,很得士兵们的欢迎。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王忠嗣又提拔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开始独挡一面,对付吐蕃的入侵。

    在讨伐吐蕃的一次战役中,有个副将不听指挥,哥舒翰就用木棒打杀此人,军士凛然,军容大振。

    苦拔海一战,吐蕃军分成三个梯队,从山上疾驰而下。哥舒翰长枪折断,就持半截枪与敌人搏杀,所向披靡,三路吐番军都被打跨,

    自此,哥舒翰名声大振,朝廷任命他为陇西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使。

    以前,每到麦熟季节,吐蕃就派骑兵去积石军屯田的地方抢收麦子,他们得意地把积石军麦田称为“吐蕃麦庄”。哥舒翰得知这一情况,十分气愤,他决定狠狠教训吐蕃人。

    七月,吐蕃的五千骑兵又来故伎重演,以往情形,唐军都守在城中闭门不出,这次,

    哥舒翰精心部署,层层埋伏,吐蕃军猝不及防,竟无一人逃脱,从此再也不敢跑来抢麦。哥舒翰有个家僮叫左车,当时才十五六岁,臂力过人,

    每次出战,他就跟在哥舒翰身边。哥舒翰擅长用枪,每当追上敌人,就用枪搭在敌人的肩膀上,一声暴喝,敌人一回头,咽喉就被刺中,

    挑起五尺多高。摔在地上,左车下马割下首级,以报军功,主仆配合默契。习以为常,敌人胆战心惊,视他俩为凶神恶煞。

    唐玄宗晚年,依然极重边功。天宝六年七月,他让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攻打吐蕃据守的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对此,王忠嗣却有自己的

    看法,“石堡城地形险固,吐蕃举国而守。

    攻下此城,肯定要死数万士兵。所得不如所失,倒不如休兵秣马,见机行事”,

    唐玄宗很不高兴,十月,唐玄宗派将军董延光攻打石堡城。下令王忠嗣出兵配合,王忠嗣不得已协助董延光,却没有全力以赴,

    石堡城到期未能攻克,董延光将责任尽数推到王忠嗣身上,这时,宰相李林甫也来落井下石。

    李林甫让王忠嗣从前的一个下属到京城告状,

    对王忠嗣进行诬陷,“我与忠王(后来的唐肃宗)从小一起长大,当拥戴他为太子”。唐玄宗大怒,将王忠嗣召回朝中,严加审讯。

    唐玄宗又征哥舒翰入朝,有人劝哥舒翰多拿一些金帛去营救王忠嗣。哥舒翰坦言,“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将丧,多赂何为”,只带一个包裹入朝。

    唐玄宗与哥舒翰谈得十分投机,他让哥舒翰取代王忠嗣的位置。担任陇右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充任陇右(今青海乐都)节度使。

    临别时,哥舒翰极言王忠嗣无罪,唐玄宗不听,转身离开,哥舒翰叩头相随,跪地哀求唐玄宗,“言词慷慨,声泪俱下”,

    唐玄宗有感于哥舒翰的赤诚,明白了王忠嗣是冤枉的,终于高抬贵手,仅以阻挠军功的罪名将王忠嗣贬为汉阳(今湖北)太守。

    在这之前,唐玄宗曾因为同样的原因,毫不犹豫地杀掉了三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的丈夫,能够如此对待自己抚养过的王忠嗣,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经过这件事,朝廷上下对哥舒翰交口称赞,史书上记载,“朝廷义而壮之”。

    王忠嗣被贬以后,无人再敢忤逆唐玄宗开疆拓土的心愿,哥舒翰被委以重任后,当然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他采取步步为营的方略,在青海(今青海湖)修建神威城,把尖刀伸到了吐蕃军的眼皮子底下,吐蕃人不甘受制,乘着大雪冰封,攻陷此城,

    唐军奋起神威,很快夺回了这座桥头堡。哥舒翰再建一座应龙城,与神威城互为掎角,在此城派驻了两千人,战势由消极防御变为主动进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