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征战天下】-《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所谓诱伏,通俗讲是主动的伏击,就是说我方选择好伏击地点。然后采用诱敌之术,把敌军引诱到我预设战场,待机歼敌。
理论上看起来很简单吧。可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简简单单“伏击”俩字就能做到的了。准确的时间、合适的战场、骁悍的先锋以及正确的诱敌之策……
作为文化落后、不谙兵法、只有蛮力的蕃夷契丹来说,这对指挥官的军事素养要求很高,他们能够做到吗?他们能够抵挡住这只庞然大物吗?公元696年,大唐则天皇帝万岁通天元年。十月。
河北道,魏州(今河北大名)。
66岁的彭泽县令狄仁杰在接到朝廷让其担任魏州刺史的调令后,马不停蹄、日夜兼程,长途颠簸千余里,总算来到了魏州境内。
从小小县令升官到刺史,狄仁杰并不会感到意外,因为这不是升职,而是复职(的过程)——四年前,贵为宰相的狄仁杰被来俊臣陷害,贬为彭泽令。
让狄仁杰感到意外的是,此时正是硕果满枝、田野金黄的秋收时节,田间地头竟然无人劳作,不但田间地头,就是路上,也鲜见行人!
甚是蹊跷!发生什么事情了?人都去哪里了?
诸位不要激动,这不是侦探悬疑小说,也不是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更不需要“元芳”前去查看案情!
狄仁杰一行人火速赶到魏州,在魏州城下,狄仁杰找到了消失的百姓。壕沟内外...公元694年八月中旬,大唐,河北道,幽州境内。
武周的“二十八将大军”正在急速行军,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契丹主力。
在行军至幽州时,他们遇到了数百名从营州败逃回来的唐兵,这些唐兵给大军提供了最新的敌情信息:契丹正闹大饥荒,灾情严重,活不下去了,造反也是迫不得已。只要朝廷大军一到,他们就会立刻投降。
张玄遇经过分析,认为这一信息的可信度很高,因为现在契丹饥情属实。
于是,张玄遇下令:大军加速前进,契丹因灾荒乏粮,其军队羸弱不堪,胜负已无悬念,现在的目标就是找到其主力,歼灭之。
任务:寻歼敌军!
确实很简单,找到他们。击败他们!
张玄遇的自信感染了每一个士兵,大家斗志昂扬,也不用什么豪气千丈的誓师仪式了,契丹兵不堪一击!
建功立业。正在此时!史载“兵士闻之,争欲先入。”
庆幸的是,张玄遇还是有一丝怀疑态度的,谨慎起见,他将大军一分为二。自己亲率大军主力先期前进,并令行军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率部分部队作为后军,随后出发,前后军相互策应。以防万一。
公元694年八月二十八日,大唐,河北道,平州境内。
张玄遇率主力唐军急行军至平州北部的西硖石时,遭遇了少股契丹军。经过交战,轻松取胜,剩下的契丹兵溃败而逃。
取胜并不让人兴奋。让人兴奋的是,从这次交战中,唐军发现所谓传说中骁勇善战的契丹兵,不过都是些老弱病残,战斗力不值一提!
最兴奋的人是张玄遇,他确信了来自营州的败兵的消息是完全可信的!
机不可失!
张玄遇、曹仁师、麻仁节等抛下步兵,仅率骑兵火速追击契丹溃兵。(“三军弃步卒,将骑兵先进。”
这是一首童歌,从692年四月开始传唱于长安、洛阳等各地,作者不详。寓意不详,时至今日,已经四年了……
黄麞,乃黄麞谷也!是位于西硖石内的一条两边都是崇岭绝壁的峡谷。仅有前后两个出口。而且,黄麞谷很窄,进去了,就是马掉个头都很难。
契丹溃兵在唐军的追击下,全部逃进了黄麞谷。
煮熟的鸭子还能飞了不成?
唐军毫不犹豫地一拥而进,也冲进了黄麞谷。
“宜将剩勇追穷寇”。追击逃兵,而且是不堪一击的逃兵,还用得着队形?用不着了,打乱建制,哪里有契丹人就往哪里冲!
契丹主力就在前方!
信心满满的唐军不知道,此时在峡谷两边的高地上,正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您猜的没错,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契丹主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