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集天下之力-《铁马关山》


    第(2/3)页

    报纸上出现了一正一反两种论调,思维敏锐的人马上就捕捉到了这其中的涵义,于是一场关于是“战”还是“和”的全民大论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仿佛要配合这场论战般,朝廷下令,所有战时动员工作暂时停止,征兵工作也暂告一段落。

    至此,“议和”的呼声开始压过“主战”的声音,甚至一些坚定的主战派也开始动摇了。

    先坐不住的人便是吕颐浩,他拿着报纸急火火地跑来找到赵天赐,这种时候怎么能允许这种言论出现呢?可是在和赵天赐密谈了两个时辰之后,老吕便喜笑颜开地离开了,随后他便以“家天下”为别名,表了一篇长达四五万字的《家国别记》,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开始,一直到如今的建炎南渡,新皇登基后的绍兴改制,俨然就是一部编年体的大宋史记,只不过这其中加了很多他个人的评论,大宋是如何由盛转衰,由强变弱的,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这篇文章一出现,本来吵得火热的战和之争竟然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因为是人都知道,能写出这种文章的人,必定位居中枢或是宰辅重臣,否则别人不可能知道的那么详细。

    “皇上在犹豫什么?”钟相眉头紧皱,手里拿着最新的一份《新民报》喃喃自语道。

    “大人,皇上是怕有后顾之忧啊!”杨么年约四旬,身材高挑,面皮白净,颌下两缕长须让他看起来更象一个儒雅的读书人。

    钟相道,“皇上想多了,值此大事将起之际,岂可瞻前顾后,畏畏尾啊?”

    杨么道,“大人,我不这么认为。”

    钟相知道他智计远胜于己,拉着他坐下来说道,“你跟我讲讲,皇上是怎么想的?”

    杨么坐下后说道,“大人请看这篇《家国天下》,如果我所料不错,此文必出自吕相之手,而吕相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怎能没有皇上的授意?所以我推定,皇上是在等!”

    “等什么?”钟相问道。

    “他老人家在等那些重要的人出来表态。”杨么道,“民意说到底来脱不开自身的那个小圈圈,真正会影响到朝廷决策的是那些朝廷重臣,他们之中有很多是南方官员和主张议和的人,恐怕不愿北伐是他们的意思。”

    钟相猛地拍了一下大腿,“对!皇上真正担心的是这些人。你马上以我的名义也写一篇文章,把我们的态度告知天下,也好让皇上放心。”

    杨么点头道,“好,我这就去办!”

    第二天,钟相以“洞庭湖钟相”的实名署名表了一篇洋洋洒洒长达十万字的《愿为国土捐我身》的壮志豪文,《新民报》全版刊,顿时引了一场巨震。

    谁不知钟相是什么人?那可是洞庭湖上的朝外朝,此人竟然也在有“国家”背景的大报上表实名文章,放言愿为恢复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豪情壮志岂是那些食君之禄的当朝官员可比的吗?

    于是剧情迅反转,他钟相都敢说这样的大话,我们凭什么不能?转瞬间各种各样的实名署名文章纷至沓来,中心思想都只有一个,请战!

    范浚笑了!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赵天赐暗松了一口气,是时候了。他把范浚叫了过来,“咱们共同署名,表一篇结语,结束这场辩论吧!”

    于是在随后的新报中,署名为“国家大政”的作者表了一篇五万多字的“社评”,详细阐述了让大家参与辩论是战是和这个问题的初衷和最终目的,并在结语处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春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