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九章 里应外合-《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2/3)页
    但是也让一部分士卒寒心,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还不能去抢。
    罗大纲本身并不是拜上帝教的人,所以他的军中并不专门有人传教。
    这意味着他手中少了一件控制士卒的手段。
    以往军中的老卒都是对罗大纲的人品颇为信服。
    但是现在手下这些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后来手边的清军,或者是沿途收拢的青壮。
    这些人的心中没有对罗大纲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戴。
    他们更加看中眼前的利益。
    这种不满的情绪很容易就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发酵。
    军中产生的这种微妙的变化,罗大纲已有察觉,但是他现在什么都做不了。
    行军打仗这么多年,罗大纲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无助和孤立感。
    “诸位,清军压境,本将准备趁着清军立足未稳,带兵主动出击。”
    罗大纲直接向众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军中罗大纲向来是自己决断。
    黄浩扫了一眼一位相熟的将领。
    那人会意,拱手说道:“点检大人,最近弟兄们连饭都吃不饱,如何还有能力主动出击。”
    “现在外面天寒地冻,清军这个时候前来攻城,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我们这里。我们可以先据城而守,消磨掉清军锐气。然后在清军士气尽丧之时,杀出城去,这样必然能够将清军击溃。”
    不得不说这名将令的建议颇为有理。
    就连罗大纲的心中也有几分赞同。
    “李军帅的建议在理。我军现在粮草紧缺,士气不振,此时主动出击,相当于将自身的天时地利人和拱手让人,实为不智。罗将军战无不胜,是我天国的战神,但是士卒们也不是铁打的,吃不饱,穿不满,如何顶着寒风出击?还望点检大人体谅士卒。”黄浩有些阴阳怪气地附和道。
    你小子还好意思说,军粮物资都被你给挥霍掉了。罗大纲本来就想找黄浩质问,军粮物资为何会消耗的这么快。
    但是一直没逮着这小子。直到今天军议,黄浩才现身。
    当着这么多的人面前反驳自己,还好意思提军粮的事情。
    不过现在众将领都在,罗大纲顾全大局,不想让手下看到将相不和的场景。
    又有多位将领出来附和坚守城池。罗大纲也不好固执己见。主要是他的心中对于固守城池然后再反击的建议也有一些认同。
    黄浩自然是不想罗大纲带兵主动出击。
    那样的话,他还怎么里应外合啊?
    而且清军就来了两万。黄浩还真的担心,野战的情况下,罗大纲将清军给打败了。
    那样的话自己的计划岂不是全泡汤了。
    只有在守城的情况下,黄浩到时候让人打开城门。
    城门突然丢失,必然会沉重打击城内士卒的士气。到时候自己再带着人在城内反戈一击,这样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军议最终还是决定固守反击。最近从久攻河南府不下,损兵折将,到军中粮草短缺,都严重打击了罗大纲的威望。
    这才有了今日军议中,这种一边倒都反对罗大纲的局面。
    基层将领们似乎是在以此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
    今天这军议,黄浩很满意,他在心中为自己的成功布局暗自窃喜。
    罗大纲啊,罗大纲,你打仗是有两把刷子,但是你不懂人心。人心都是自私自利的,你不能指望别人都跟你一般高尚。
    黄浩在心中想道。
    他觉得自己对人心的把握非常好,是个玩弄人心的高手。
    但是黄浩不知道,喜欢玩弄人心的人往往容易成为别人玩弄的对象。
    他觉得自己玩弄罗大纲、玩弄了投靠自己的太平军将领。甚至是河南巡抚英桂都被他算计在内。
    但是,英桂这样的满清官场老油条实际上早已经将他算计的死死的。
    可怜黄浩此时还在倾尽全力帮助清军夺城。
    清军围在四门之外,尝试着攻了几次城,但是都被太平军击退。
    这伙清军本就是拼凑起来的,战力也就一般,城内的黄浩才是破局的关键。
    城外领兵的将领是归德镇总兵官,此人是英桂的心腹。
    “大人,太平军守城坚决,我军攻不进去。”一名副将跑来报告道。
    “无妨,你下去,让士兵们用餐,我们黄昏之后再攻城。”
    使用里应外合的阴谋,最好是选择天气昏暗的时候。
    不然城内的根本就制造不出混乱。
    太阳渐渐落下地平线,冬日里的天黑的特别的早。
    汝州城外光秃秃的,近处的树木都已经被城内居民或者太平军砍去当柴火烧了。
    汝州这边虽然产煤,但是没有什么人开采,加上开采的效率低下,普通的百姓根本就用不起。
    第(2/3)页